清水濕地

清水濕地
Cingshuei Wetland
照片提供者中興大學生科系林幸助教授

一、編號42
二、等級:國家級
三、位置:連江縣南竿鄉
四、類型:海岸自然濕地
五、面積11公頃


六、交通資訊
台灣往南竿
- 航空:立榮航空可於台北搭機前往南竿或北竿機場,飛行時間約50分鐘,或於台中搭機前往南竿,飛行時間約65分鐘。
- 乘船:搭乘台馬輪往來基隆港、東引、南竿福澳港三地,航行時間約8-10小時,交通資訊因天候或維修而變動。請參考新華航業台馬輪網頁http://www.shinhwa.com.tw/
島內交通
- 機場:搭乘海線公車至「清水站」下車。
- 碼頭:步行約15分鐘。


七、形成歷史
  清水濕地,早年是一處自然的砂灘,由於戰地政務時期防波堤的興建及海砂的挖取,而產生現今的泥灘、砂岸、水泥岸等景觀。再加上山坡地的地下水源滲出,及家庭生活用水所帶來的有機質營養源,使得清水濕地的生物多樣性逐漸增加


八、生物多樣性與觀賞重點
  清水濕地潮間帶生態資源非常豐富,有網目海蜷、黑口玉黍螺等軟體動物,其中清水濕地為黑口玉黍螺在世界地理區域分布的最北界。招潮蟹目前發現有兩種,分別是清白招潮蟹與北方招潮蟹,最特別的是北方招潮蟹,清水濕地為北方招潮蟹在中國沿岸分布的最北記錄。鳥類有鷺鷥、紅喉潛鳥、短尾鸌、白斑紫嘨鶇、鹬鴴科等。

*瀕臨絕種的物種:無。
*其他值得一看的物種還有:日本松雀鷹、鵟、紅隼。

九、面臨問題
        近年來受洋流影響,中國沿海的互花米草在清水濕地繁殖迅速成長。由於互花米草生存能力強、侵略性高,一度產生清水濕地陸化問題,且已很久沒有三棘鱟出現的記錄了。2012926日因工程廠商施工不慎,造成台電重油外漏污染,也讓濕地內生態面臨嚴重威脅。


黑口玉黍螺(照片提供者簡毓群導演)

慈湖濕地

慈湖濕地
Cih Lake Wetland
(照片提供者中興大學生科系林幸助教授)

一、編號41
二、等級:國家級
三、位置:金門縣金寧鄉
四、類型:內陸自然濕地
五、面積118公頃



六、交通資訊
自行開車
- 從尚義機場沿環島南路往金城方向行駛,到金城後循民生路接環島西路,北行至路底再左轉,即可抵達。
搭乘大眾運輸
- 可至金城車站,搭10路往湖寧或搭11路往頂寧的公車前往,在湖下站下車,往慈湖方向步行即可到達。


七、形成歷史
  於金門縣金寧鄉西北方的慈湖濕地,坐落在金門國家公園古寧頭區內,是一座由人工圍建而成的鹹水湖,湖上慈堤長550公尺。慈湖濕地落成於1969(民國58),此處原本是陸地內凹的海灣地形,為雙鯉湖的出海口,後因國防戰略需要,由國軍將兩岸最外緣築一跨海長堤「慈堤」,而形成一個與海相通的半鹹水內湖,日後成為漁民養殖湖,時而日久演變成濕地生態,成為金門國家公園內野鳥最大的棲息地。

八、生物多樣性與觀賞重點
  慈湖濕地範圍涵蓋了整個慈湖及其周圍的漁民養殖地,隔著慈堤與海相通。每年冬季候鳥南來北往遷徙,而金門為最主要中繼點。在這裡記錄到的鳥類約有200餘種,如小鷿﹑花嘴鴨、翡翠、鵲鴝,以鷸科最多,更是觀賞台灣稀見的鸕鶿的重要地點。
  慈湖及古崗湖、前埔溪、金沙溪等地有歐亞水獺出沒。歐亞水獺為半水棲性,善於游泳亦能於陸上行走,活動能力強,以魚蝦為主食,經常在海岸、溪流、湖泊、沼澤等水質好、少汙染、少干擾且食物豐富的水域出沒。由於牠們是水域生態系中位於食物鏈最高階層的消費者,因此亦是水域環境良好與否的重要指標。
        慈湖旁的樹林,到了冬天,遠看變成一片白皚皚的景象,即是棲息在樹上的鸕鶿群隻排泄物染白了樹枝所致。

*瀕臨絕種的物種:歐亞水獺、黑面琵鷺。
*其他值得一看的物種還有:紅尾伯勞。

九、面臨問題
        慈堤外及水頭、后豐港、浯江溪口、古寧頭、嚨口、雞髻頭等處的泥灘地有稚鱟。另外,近來興建的湖濱道路對本區生態破壞嚴重。

黑面琵鷺(照片提供者:台灣濕地學會)

青螺濕地

青螺濕地
Chingluo Wetland

一、編號40
二、等級:國家級
三、位置:澎湖縣湖西鄉
四、類型:海岸自然濕地及小部分人為濕地
五、面積250公頃


六、交通資訊
自行開車
- 沿203線道經東衛水庫、成功水庫、西溪到湖西,沿途可在澎13、澎40等路段左轉均可抵達青螺濕地。


七、形成歷史
  青螺濕地的淡水水源由青螺虎頭山流經聚落南邊的羅經山出海,泥沙逐漸淤積於淺灘而形成廣闊的濕地,青螺砂嘴海岸區是為澎湖本島最大的鉤形砂嘴,附近有文化遺址,是政府規劃中的特殊景觀休閒區,目前部份海域有冬季紫菜養殖區,綿延的海岸線自砂嘴延至青螺港區,擁有豐富多樣的鳥類及海洋生物,更是青螺居民進行潮間帶產業活動的主要場所,並有保育類鳥種小燕鷗在此繁殖,也是澎湖鳥類最大的棲息與度冬地之一,每年計有百餘鳥種、數千隻度冬或過境候鳥,擁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生態資源。1975~1995年,大永水產公司曾承租部分濕地興建魚塭,其間縣府林務課在濕地周圍復育海茄苳,成效良好,於1995年之後陸續試種另外三種紅樹林,雖成長較慢,也漸漸成林,目前已是澎湖最大的紅樹林濕地。
  本濕地由北而南大致可分為四區:
  ()青螺砂嘴海岸區:本區有砂嘴地形、玄武岩熔岩與海蝕地形、海岸造林區、文化遺址
               區及海岸潮間帶區、紫菜養殖區…面積共約20公頃。
  ()紅樹林復育區:本區位青螺廟南岸,防波堤以東的魚塭,至澎41公路旁之濕地,面積
               約10公頃。
  ()青螺魚塭棲地:本區為澎41公路以西的魚塭及人工棲地,面積約40公頃。
  ()紅羅灣潮間帶區:本區為濕地防坡堤以西的紅羅灣潮間帶,面積約30公頃。


八、生物多樣性與觀賞重點
  植物有85種,如海芙蓉、仙人掌;紅樹林復育情況良好,已是澎湖面積最大的紅樹林,台灣的四種紅樹林在此均復育有成,並已有海岸林之功效,周邊有招潮蟹、寄居蟹、蝶類;鳥類有翻石鷸、小雲雀、小燕鷗;爬蟲類有蓬萊草蜥。


*瀕臨絕種的物種:黑面琵鷺、唐白鷺、紅隼、灰面鷲、小燕鷗、蒼燕鷗。
*其他值得一看的物種還有:燕鴴、紅尾伯勞。

九、面臨問題
        海水閘門損壞後,海水滲入魚塭以南大片濕地,原先提供夏候鳥燕鷗棲息、繁殖的場所沒入海水中,僅剩塭堤可供鳥類停棲。部分魚塭成為澎湖輕艇協會休息與訓練場所。

欖李(照片提供者:中興大學生科系林幸助教授)
海茄苳(照片提供者:簡毓群導演)
黑面琵鷺(照片提供者:台灣濕地學會)
水筆仔(照片提供者:簡毓群導演
翻石鷸(照片提供者簡毓群導演)
小燕鷗(照片提供者簡毓群導演)





南澳濕地

南澳濕地
Nanao Wetland
(照片提供者:簡毓群導演)


一、編號39
二、等級:國家級
三、位置:宜蘭縣南澳鄉
四、類型:內陸自然濕地
五、面積200公頃 



六、交通資訊
自行開車
- 沿蘇花公路台9線往南,經蘇澳鎮至南澳鄉,行經澳尾橋右轉宜57線,過南溪檢查哨往金洋村,行至金洋村三號橋之前約500公尺處左轉飯包山林道,至林務局護管所,即抵保護曲。
搭乘大眾運輸
- 搭東部幹線鐵路於南澳或武塔站下車,轉搭計程車前往金洋村。
※注意:
本區域為自然保護區,禁止擅自進入(依自然保護區設置管理辦法第9條規定)。進入前須先向主管單位申請許可後始得進入。相關規定請見http://www.forest.gov.tw/lp.asp?CtNode=1555&CtUnit=191&BaseDSD=7&mp=1


七、形成歷史
        本區為一原生闊葉林與天然湖泊(神秘湖)的生態環境,面積不大,但四周山脈的屏障,原生林相完整。此湖因終年籠罩在雲霧之中而得名,屬於老齡期之高山湖泊,湖底堆積物很厚,水很淺,須賴雨水的補充。其出水口在南側,流經澳花溪注入和平溪。
         林務局曾設立「南澳自然保護區」。1992312日農委會公告為「南澳闊葉樹林自然保留區」,海拔為7001,500公尺。湖域與沼澤部分則約4.8公頃。在保留區尚未成立前,早年政府曾在外圍的林班地造林,種有楓香、木油桐、相思樹、泡桐、柳杉、桂竹等。這裡的居民也會利用區內的楓香、木油桐及相思樹種植香菇。因此在19701980年代,香菇成為金洋村最主要的經濟作物,獲利頗豐。如今保留區中少有參天巨木或較粗大的樹木,正是因為過去人們砍伐此處的林木種香菇所致。幸而後來太空包種植技術問世,二方面劃定為保護區,較無破壞之虞,再者近年來市場上多進口大陸香菇,利潤大不如前;目前保留區的林相已慢慢復甦中。


八、生物多樣性與觀賞重點
       在神祕湖入水口處已有水社柳-九芎組成的森林,湖的周圍更遍佈五節芒所構成的高草區;顯示此湖區為一濕生演替晚期向中生型演進的典型,區內並保有東亞黑三稜、微齒眼子菜等稀有植物。湖泊演替、沼澤植物與森林消長的生態現象,有學術研究和保存的價值。區內哺乳動物以赤腹松鼠較常見,其他如臺灣鼴鼠、白鼻心、鼬獾、山羌、臺灣獼猴及山豬也有發現,水鳥有紅冠水雞、小水鴨、尖尾鴨、小鷿鷉、鴛鴦、夜鷺等。岸邊植物有水社柳、九芎、錐果鑠;湖泊區植物有微齒眼子菜、東亞黑三稜、柳葉箬、五節芒。此外,還有許多苔類、蕨類與蘭科植物。

*瀕臨絕種的物種
*其他值得一看的物種還有:藍腹鷴、鳳頭蒼鷹、大冠鷲、鵂鶹、領角鴞、黃嘴角鴞、白喉噪眉、棕噪眉、山羌、灣山鷓鴣(深山竹雞)、綠背山雀、白尾鴝。

九、面臨問題
        對本區生態威脅較大的來源有三類:一、因為美麗的湖光山色引來之遊憩壓力;二、鄰近山地村落帶來之狩獵破壞行為,以及三、附近造林地執行撫育工作發生之干擾。

夜鷺(照片提供者:簡毓群導演)

紅冠水雞(照片提供者:簡毓群導演)
白鼻心(照片提供者簡毓群導演)

藍腹鷴(照片提供者簡毓群導演)

赤腹松鼠(照片提供者簡毓群導演)

鳳頭蒼鷹(照片提供者簡毓群導演)

大冠鷲 (照片提供者簡毓群導演)
山羌 (照片提供者: 簡毓群導演)

無尾港濕地

無尾港濕地
Wuwei Harbor Wetland

一、編號38
二、等級:國家級
三、位置:宜蘭縣蘇澳鎮
四、類型:海岸自然濕地
五、面積642公頃


六、交通資訊
自行開車
- 南下:沿著台2線南下,經頭城、礁溪、冬山,過龍德工業區及馬賽後,約3公里處會看到蘇澳榮民醫院,再往前第一個黃燈燈號左轉即進入無尾港的港邊社區。
- 過台2線蘭陽隧道後,第一個黃燈燈號右轉即進入無尾港的港邊社區。
搭乘大眾運輸
- 於蘇澳總站搭乘國光客運往岳明新村,或於羅東車站搭乘宜興客運往岳明新村,於嶺腳站下車。

※注意事項:本濕地部分範圍屬於水鳥保護區,進行各項休閒遊憩活動時,請遵守相關規範。

七、形成歷史
     根據清代《噶瑪蘭廳誌》記載,無尾港本名為「馬賽港」,位處蘭陽平原最南端,武荖坑溪(又名新城溪,清代舊名為馬賽溪)於此處往東奔流出海。據記載武荖坑溪於1830年氾濫,大量士石淹沒早期移民開墾的土地,故洪水退後先民於此築堤分流。
       日據時代昭和17年(1942)一場颱風風災,使新城溪改道北移,這裡的舊河道溪水漸稀,河道逐漸淤塞。民國57年(1968)時,颱風引發的土石洪流更使出海口完全淤塞,造就現今所見的一片沼澤地,因此本地便成了沒有出海口的河港,於是漸漸被人稱為「無尾港」。
     民國75年(1986年),台電計畫在港邊里及岳明里一帶興建「蘇澳火力發電廠」,並在大坑罟設置工業港口,用以運送發電廠所需的動力原料-生煤,澳仔、嶺腳港口以及岳明新村的居民面臨了集體遷村的命運,再加上對火力發電廠可能帶來嚴重環境污染問題的恐慌,老一輩的居民,憑藉著對故鄉一草一木的愛護,開始了長達 8年的「反火力運動」,更讓出外工作的年輕人,陸續回到故鄉,積極參與社區生活環境的種種改造計畫。這一開始就停不下來的愛鄉護土之情,在反火力事件獲政府善意回應後,自救會的階段性目標,便光榮的結束,此事件也讓更多家鄉的人聚在一起,更催生了以「自然生態保育、文化教育推廣」為宗旨的「無尾港文教促進會」。


八、生物多樣性與觀賞重點
     每年十一月,是冬候鳥大批湧入的高峰期,無尾港經常可見二、三千隻雁鴨到此度冬,這種壯觀場面,引來各地鳥友爭睹群鴨飛舞奇景,也為無尾港打開知名度。由於無尾港地區位處秋冬季候鳥過境的必經路徑上,再加上其濱海型自然沼澤感潮溼地的特性,豐富的水生動、植物資源,提供了候鳥不虞匱乏的食物來源,因此成為台灣地區最主要的雁鴨度冬區之一。
        常見的鳥種有小水鴨、尖尾鴨及花嘴鴨,數量多時可達千隻以上;防風林中有龜殼花、雨傘節、赤尾鮐、眼鏡蛇、百步蛇等爬蟲類出沒活動,在鄰近的山邊小溪,曾記錄稀有植物「水禾」。

*瀕臨絕種的物種
*其他值得一看的物種還有:鳳頭蒼鷹、松雀鷹、大冠鷲、澤鵟、紅隼、紅尾伯勞、龜殼花、雨傘節、眼鏡蛇。

九、面臨問題
        濱海公路的開拓、鄰近工業區的開發及家庭廢水的排放,均是無尾港濕地的隱憂。
大冠鷲(照片提供者簡毓群導演)
眼鏡蛇(照片提供者簡毓群導演)
花嘴鴨(照片提供者簡毓群導演)
雨傘節(照片提供者簡毓群導演)
鳳頭蒼鷹(照片提供者簡毓群導演)
龜殼花(照片提供者簡毓群導演)






濕地介紹

國立中興大學全球變遷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林幸助

hjlin@dragon.nchu.edu.tw

一、濕地定義:

根據拉姆薩國際濕地公約(The Ramsar Convention on Wetlands)的定義,濕地涵蓋的範圍很廣,不管是天然或人為、永久或暫時、死水或活流、鹹水、淡水或半淡鹹水,水深在低潮時不超過六公尺者皆可稱為濕地。濕地的類型包括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河口、鹽沼、灘地、潟湖、漁塭、鹽田、水田、池塘、湖泊與溪流等。濕地常久以來被認為是荒蕪的爛泥灘,蚊蠅孳生的不毛之地,土地交易價格不高,往往成為棄置垃圾、開發工業區、築堤、填土築路或闢為建地時被優先考慮使用的地方。1971年聯合國於伊朗拉姆薩召開濕地大會,濕地所具有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功能才逐漸為人們所了解,今日「濕地保育」、「明智使用」已成為國際社會的趨勢及共同關注的議題。全球面積估計有860萬平方公里,雖僅佔地球表面積6.4%,但其生物量卻高達全球25%以上,漁獲量更可高達全球90%。其中鹽沼、紅樹林、珊瑚礁及海草床等生態系統雖僅佔全球面積0.4%,但卻常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及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統之一。目前已至少有159個國家參與國際濕地公約,總計181萬平方公里的濕地受到保護。

二、濕地功能:

濕地連接了陸域、水域與大氣,對水陸之間物質傳輸具有相當大的貢獻,具有重要的碳吸納能力。濕地具有淨化水質、過濾污染物、製造氧氣、調節氣候、保護海岸等生態功能,也是許多生物的棲所以及陸生、水生動物的避難所。濕地面積的減少非但只是單純地降低了濕地內的生物多樣性及生物數量,也同時影響整個區域內生物數量,對於遷移動物而言更關係到其全世界之數量。濕地廣泛的生態系統服務項目,其中有許多是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包括: (1) 沉積物的儲存與輸送,(2) 波浪的消散以及極端事件(颱風暴潮與海嘯)的緩衝功能,(3) 能即時但有限度地反應海平面上升,(4) 分解有機物與汙染物,(5) 過濾與淨化水質,(6) 營養礦化與循環,(7) 水的儲存與地下水的釋出,(8) 生物多樣性的維持與基因庫的儲存,(9) 稚魚的孵育場,(10) 水鳥與海龜的築巢地以及鰭足類的群棲處,(11) 鳥類與陸棲野生動物的食餌來源地,(12) 景觀遊憩,(13) 人類食物來源以及(14) 陸域與海域環境的連接處。據估計海岸濕地每年所提供的服務價值達一千七百兆美元之多,佔全球各型生態系所提供經濟總值之53%。台灣高美濕地的生態系服務總價值據估計每年高達133億台幣,每公頃之價值達4,500萬元之多。

三、台灣濕地的分布:

台灣生態資源豐富,棲地多樣,擁有廣闊的濕地生態系統,估計約有12,000公頃,其中海岸濕地就佔有11,450公頃,沿著台灣西海岸從北到南綿延分布400公里,為台灣西岸最典型的沿海生態系統。台灣現有濕地雖然未登錄於國際濕地公約,但是就地理位置來看,台灣為東亞候鳥遷徙路線重要的樞紐,每年有數以萬計的候鳥遠由西伯利亞、加拿大飛來在台灣度冬,或者過境飛往更南的澳洲、婆羅洲,以台灣作為遷徙的中繼站,因此台灣濕地的保育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濕地的保育、復育與經營已成為國家重要政策。內政部營建署於中華民國96年(2007年)評選公告75處國家重要濕地,並將人工濕地納入,積極推動濕地保育與復育政策,並與各地民間團體共同執行濕地的生態監測與經營管理。2009年營建署又賡續推動第二次國家重要濕地的評選工作,於2009年12月28日成立台江國家公園,其主要職責就是進行台南沿海濕地保育。營建署於2011年評選公告82處國家重要濕地,於2013年公告南港202兵工廠及周邊濕地為國家重要濕地。濕地保育的重要依據《濕地保育法》於2013年7月3日通過立法公布,於2015年2月2日世界濕地日(World Wetland Day)正式實施。《濕地保育法》第四條濕地的定義與拉姆薩國際濕地公約的定義相同,指天然或人為、永久或暫時、靜止或流動、淡水或鹹水或半鹹水之沼澤、潟湖、泥煤地、潮間帶、水域等區域,包括水深在最低低潮時不超過六公尺之海域。目前台灣共有83處國家重要濕地,其中有42處屬於國際級或國家級重要濕地,41處屬於地方級重要濕地。總面積由102年公告的56,860公頃,在104年確認為47,627公頃,只佔台灣陸地面積約1.48%。 台灣所評選出之83處國家重要濕地,依其區位可分為36處海岸濕地與47處內陸濕地。海岸濕地面積占所有評選濕地總面積之74 %,面積大多超過100 公頃,大於1,000 公頃者有12處,其中以朴子溪河口濕地最大,其次為大肚溪口濕地;另有7處海岸濕地面積小於100 公頃,其中最小者為海生館人工濕地,僅有4.8 公頃。內陸濕地只佔所有評選濕地總面積之26 %,內陸濕地只有3處大於1,000 公頃,其中以七家灣溪濕地7,221.4 公頃最大,其次為桃園埤圳濕地,其餘面積皆小於500 公頃,小於10 公頃者有18處,其中最小者為白河國小人工濕地,面積僅有0.37 公頃。

四、台灣濕地生物多樣性:

台灣濕地生態狀況或生物多樣性大抵與周邊土地利用與覆蓋類別與程度,或稱人為干擾地景發展強度(Landscape Development Intensity, LDI)高度相關。整體生物多樣性狀況最佳,LDI值最低之前九名濕地皆為內陸濕地,依序為鴛鴦湖濕地、小鬼湖濕地、南澳濕地、七家灣溪濕地、大鬼湖濕地、夢幻湖濕地、南仁湖濕地、大湳湖濕地及竹北蓮花寺濕地等,其中,排序第一名之鴛鴦湖濕地其評估範圍內之天然林比例高達95 %,其餘8處濕地評估範圍內之天然林或天然草生地所占比例亦皆大於50 %,顯示其受人為干擾強度較小。位列第十名與十一名之香山濕地與無尾港濕地,其評估範圍內海面所占比例皆大於40 %,LDI值亦較小;而被評選為國際級之四草濕地與曾文溪口濕地,其周遭尚有大於20 %之魚塭或旱作,分別名列第二十六6與三十一名。LDI值較大,排序較後者多人為濕地,尤其排序最後4者之LDI值皆大於5,包括嘉南藥理科技大學人工濕地、鳥松濕地、白河國小人工濕地及屏東科技大學人工濕地,其周遭土地利用多為學校、道路、住宅及公園等,受人為干擾強度較大。因此保育台灣濕地,需連同周遭可能影響濕地之土地與相連水域系統一併保育。

計畫緣起

「台灣濕地保育網」於2015年開始建置,由國立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前主任邱貴芬策畫,全球變遷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林幸助擘畫網站內容。本網站自台灣目前共有的83處國家重要濕地中挑選出42個(其中有2屬於國際級重要濕地,40處屬於國家級重要濕地),結合Google Map、國家重要濕地範圍圖、特有生物或植物照片等方式呈現濕地風貌,推廣台灣濕地及保育觀念。感謝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授權本網站並提供珍貴資料。也感謝眾多單位的協助:中國醫藥大學蔡正偉副教授、簡毓群導演、台灣濕地學會。參與此網站建置的中興大學數位團隊包括中心前主任邱貴芬、生科系林幸助教授、數位助理蔡孟勳、蔡宜霖、洪千媚、黃瓊慧,學生呂樾、楊凱婷、張芳瑜、林永興、羅靚軒、陳家佑、廖文泉、楊楨淇、林建甫,以及中興大學保育社鄭琪叡、楊皓晴、許哲維、譚國鋈、許惟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