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尾港濕地
Wuwei Harbor Wetland
一、編號:38
二、等級:國家級
三、位置:宜蘭縣蘇澳鎮
四、類型:海岸自然濕地
五、面積:642公頃
六、交通資訊:
自行開車 | - 南下:沿著台2線南下,經頭城、礁溪、冬山,過龍德工業區及馬賽後,約3公里處會看到蘇澳榮民醫院,再往前第一個黃燈燈號左轉即進入無尾港的港邊社區。 - 過台2線蘭陽隧道後,第一個黃燈燈號右轉即進入無尾港的港邊社區。 |
搭乘大眾運輸 | - 於蘇澳總站搭乘國光客運往岳明新村,或於羅東車站搭乘宜興客運往岳明新村,於嶺腳站下車。 |
※注意事項:本濕地部分範圍屬於水鳥保護區,進行各項休閒遊憩活動時,請遵守相關規範。
七、形成歷史:
根據清代《噶瑪蘭廳誌》記載,無尾港本名為「馬賽港」,位處蘭陽平原最南端,武荖坑溪(又名新城溪,清代舊名為馬賽溪)於此處往東奔流出海。據記載武荖坑溪於1830年氾濫,大量士石淹沒早期移民開墾的土地,故洪水退後先民於此築堤分流。
日據時代昭和17年(1942)一場颱風風災,使新城溪改道北移,這裡的舊河道溪水漸稀,河道逐漸淤塞。民國57年(1968)時,颱風引發的土石洪流更使出海口完全淤塞,造就現今所見的一片沼澤地,因此本地便成了沒有出海口的河港,於是漸漸被人稱為「無尾港」。
民國75年(1986年),台電計畫在港邊里及岳明里一帶興建「蘇澳火力發電廠」,並在大坑罟設置工業港口,用以運送發電廠所需的動力原料-生煤,澳仔、嶺腳港口以及岳明新村的居民面臨了集體遷村的命運,再加上對火力發電廠可能帶來嚴重環境污染問題的恐慌,老一輩的居民,憑藉著對故鄉一草一木的愛護,開始了長達 8年的「反火力運動」,更讓出外工作的年輕人,陸續回到故鄉,積極參與社區生活環境的種種改造計畫。這一開始就停不下來的愛鄉護土之情,在反火力事件獲政府善意回應後,自救會的階段性目標,便光榮的結束,此事件也讓更多家鄉的人聚在一起,更催生了以「自然生態保育、文化教育推廣」為宗旨的「無尾港文教促進會」。
八、生物多樣性與觀賞重點:
每年十一月,是冬候鳥大批湧入的高峰期,無尾港經常可見二、三千隻雁鴨到此度冬,這種壯觀場面,引來各地鳥友爭睹群鴨飛舞奇景,也為無尾港打開知名度。由於無尾港地區位處秋冬季候鳥過境的必經路徑上,再加上其濱海型自然沼澤感潮溼地的特性,豐富的水生動、植物資源,提供了候鳥不虞匱乏的食物來源,因此成為台灣地區最主要的雁鴨度冬區之一。
常見的鳥種有小水鴨、尖尾鴨及花嘴鴨,數量多時可達千隻以上;防風林中有龜殼花、雨傘節、赤尾鮐、眼鏡蛇、百步蛇等爬蟲類出沒活動,在鄰近的山邊小溪,曾記錄稀有植物「水禾」。
*瀕臨絕種的物種:
*其他值得一看的物種還有:鳳頭蒼鷹、松雀鷹、大冠鷲、澤鵟、紅隼、紅尾伯勞、龜殼花、雨傘節、眼鏡蛇。
九、面臨問題:
濱海公路的開拓、鄰近工業區的開發及家庭廢水的排放,均是無尾港濕地的隱憂。
濱海公路的開拓、鄰近工業區的開發及家庭廢水的排放,均是無尾港濕地的隱憂。
0 意見: